OLED淺談一二 |
作者:LCD研究中心 點擊:6364 時間:2016/11/11 |
OLED的發現 OLED,即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又稱為有機電激光顯示(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OELD)。 1947年出生于香港的美籍華裔教授鄧青云在實驗室中發現了有機發光二極體,也就是OLED,由此展開了對OLED的研究,1987年,鄧青云教授和Vanslyke 采用了超薄膜技術,用透明導電膜作陽極,AlQ3作發光層,三芳胺作空穴傳輸層,Mg/Ag 合金作陰極,制成了雙層有機電致發光器件。 1990 年,Burroughes 等人發現了以共軛高分子PPV 為發光層的OLED,從此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OLED研究的熱潮。鄧教授也因此被稱為“OLED之父”,國際上影響巨大。 ·OLED的發光原理: OLED的發光原理與LED相似,是利用外加偏壓使電洞和電子分別由正、負極出發,并在有機發光層相遇而產生發光作用,其中陽極為ITO導電膜,陰極則含 有Mg、Al、Li等金屬,其基本結構如(圖四)所示。而OLED發光的顏色取決于有機發光層的材料,故廠商可由改變發光層的材料而得到所需之顏色。也可以理解為主要發光原理是由電子與電洞結合而產生光,視材料的不同,電子與電洞所具的能階也有差異,進而產生不同波長(即不同顏色)的光線。 OLED以彩色化的方式區分可分為三種:一,"RGB三色發光結構"、二,"色變換結構[白光+彩色濾光片]",三,"彩色濾光膜[藍光+色轉換層]"等 3種方式。由于3色發光結構運用獨立發光材料RGB(紅綠藍)3色進行排列,具有發光效率佳的特性,不需再加上彩色濾光片或色彩變換層的薄膜,為目前投入 廠商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由于3色法制程是采用屏蔽(shadow mask)蒸鍍法,因此色彩的精細度較差。而色變換方式則是以藍色發光材料進行發光,發光時中間隔上一層薄膜,因此發光效率不如3色發光方式佳。彩色濾光 片則是以白光發光材料進行發光,中間加了一層彩色濾光片,因此發光效率亦不如3色發光方式佳,目前擁有白光技術的廠商并不多。 為了形像說明OLED構造,可以將每個OLED單元比做一塊漢堡包,發光材料就是夾在中間的蔬菜。每個OLED的顯示單元都能受控制地產生三種不同顏色的光。OLED與LCD一樣,也有主動式和被動式之分。被動方式下由行列地址選中的單元被點亮。主動方式下,OLED單元后有一個薄膜晶體管(TFT),發光單元在TFT驅動下點亮。主動式OLED應該比被動式OLED省電,且顯示性能更佳。 ·OLED的優點 1、厚度可以小于1毫米,僅為LCD屏幕的1/3,并且重量也更輕; 2、固態機構,沒有液體物質,因此抗震性能更好; 3、幾乎沒有可視角度的問題,即使在很大的視角下觀看,畫面仍然不失真; 4、響應時間是LCD的千分之一,顯示運動畫面絕對不會有拖影的現象; 5、低溫特性好,在零下40度時仍能正常顯示,而LCD則無法做到; 6、制造工藝簡單,成本更低; 7、發光效率更高,能耗比LCD要低; 8、能夠在不同材質的基板上制造,可以做成能彎曲的柔軟顯示器。 由于上述優點,在商業領域OLED顯示屏可以適用于POS機和ATM機、復印機、游戲機等;在通訊領域則可適用于手機、移動網絡終端等領域;在計算機領域則可大量應用在PDA、商用PC和家用PC、筆記本電腦上;消費類電子產品領域,則可適用于音響設備、數碼相機、便攜式DVD,特別是智能穿戴產品上應用極為一大片天空;在工業應用領域則適用于儀器儀表等;在交通領域則用在GPS、飛機儀表上等。 ·OLED與LCD技術的比較 OLED顯示技術與傳統的LCD顯示方式不同,無需背光燈,具有自發光的特性,采用非常薄的有機材料涂層和玻璃基板,當有電流通過時,這些有機材料就會發光。而且視角廣、畫質均勻、反應速度快、較易彩色化、用簡單驅動電路即可達到發光、制程簡單、可制作成撓曲式面板,符合輕薄短小的原則,應用范圍屬于中小尺寸面板,并且能夠顯著節省電能。 (1) OLED可以自身發光,而LCD則不能。所以OLED比LCD要亮得多,另外,OLED對比度更大,色彩效果更加豐富 (2) LCD需要背景燈光點亮,而OLED在需要點亮的單元才加電,并且電壓很低,因此更加節能; (3) OLED所需材料很少,制造工藝簡單,量產時的成本要比LCD節省百分之二十; (4) OLED沒有視角范圍的限制,可視角一般可以達到160度,重量也比LCD輕的多; (5) OLED還可以彎曲,應用范圍極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