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以京東方和華星光電8.5代線為代表的國內各種高世代液晶面板線相繼投產和量產,中國大陸徹底結束了缺芯少屏的歷史,極大地改善了彩電產業核心部件長期以來對外依賴的狀況。有資料顯示,盡管中國大陸晚于日韓等國發展液晶顯示產業,但由于抓住了機遇,目前液晶顯示產業已經超過了日本,未來10年內有望超過中國臺灣和韓國,成為全球第一。 然而,與日韓相比,我國平板顯示產業關鍵材料和設備仍然受制于人。更為嚴峻的是,目前平板顯示技術又一次處在發生重大轉變的前夜,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技術和HLP(全息激光投影)顯示技術大有取代液晶(LCD)顯示技術之勢。 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我國不及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適當集中力量,努力爭取避免重蹈過去20年的覆轍,而是繼續在國際競爭中處在被動的“引進”狀態,不能自主掌握核心技術,今后我國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會面臨嚴重的損失。
中國平板顯示產業進入“由弱變強”關鍵期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理事長王東升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北京2012國際平板顯示產業高峰論壇”上表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平板顯示產業的重要基地,目前正進入“由弱變強”的關鍵階段。 據了解,截至2011年底,中國平板顯示產業已有4.5代以上包括2條8.5代線在內的共計12條生產線投產;在建和擬建的高世代線還有8條,預計總投資將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全部量產后將超過全球產能的20%;已覆蓋從2英寸到55英寸以上全系列所有產品規格,基本改變中大尺寸顯示屏全部依賴進口的供求格局;材料國產化比重已有大幅度提高,裝備的國產化程度也有一定提升。盡管如此,中國平板顯示產業仍面臨巨大的成長壓力。面板價格不斷下降,全球面板企業處境艱難。雖然近期情況有所好轉,但行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并沒過去。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炎順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目前全球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正處于“青黃不接”的時期:一方面,顯示面板產業經過筆記本電腦、顯示器和電視的3次市場應用浪潮,已跨過快速成長期,進入成熟期;另一方面,新的市場需求不及預期,全球顯示面板產品的價格仍在不斷下降。這將給中國平板顯示產業帶來極大挑戰,尤其是隨著中國大陸多條高世代面板生產線先后投產和量產,中國市場的產業競爭也將更加激烈。他認為,當前平板顯示產業的競爭已呈現出新的態勢,從過去企業間的規模競賽升級到國家間的產業鏈整合競賽,從過去的“價格戰”升級到“專利戰”,將來還有可能升級到“綠色戰”和“標準戰”。 自今年4月1日起,我國對液晶顯示面板等4個稅目商品進口關稅暫定稅率進行調整,進口32英寸及以上不含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板將不再執行原先3%的暫定稅率,而是恢復執行5%的最惠國進口關稅稅率。按此調整方案,32英寸及以上不含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板的進口成本將增加2個百分點!澳壳耙壕姘尻P稅已由3%調回至5%,不過5%的面板關稅仍偏低,TCL已申請再度調高面板關稅,以保護國內面板企業!盩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表示。其實早在4月份國家宣布調整關稅時,業界就盛傳面板進口關稅可能從目前的5%進一步上調至8%~12%。此次TCL提出申請是希望能夠進一步強化國內面板企業競爭力。 對此,業內專家認為,政策支持是一方面,但國內面板企業也應該向高端產品轉型。京東方副總裁張宇表示:“在LED面板和3D面板領域,國產面板依然是缺席者。國內企業需要走多元化路線,進入46英寸、55英寸,3D、LED面板領域!
面板配套產業有規模才有定價權
“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目前主要存在4個方面的問題:產業整體規模偏小,投資主體比較分散;本地化研發實力不足,核心技術基礎薄弱;關鍵配套本地化水平低,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弱;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亟須加大!痹凇爸袊?北京2012國際平板顯示產業高峰論壇”上,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刁石京說。 刁石京認為,目前中國平板顯示產業有3個核心任務需要完成:一是立足創新,促進現有液晶顯示產業新品研發和技術提升。鼓勵企業通過國際合作、并購、參股國外先進企業等方式,通過引進消化吸收,突破平板顯示產業技術瓶頸。二是加大支持,重視新一代顯示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三是完善配套,加快材料、零配件和裝備的本地化。 刁石京特別強調了面板配套產業的重要性。他引用了一個液晶面板產業鏈的微笑曲線表,在這個曲線表中,液晶面板產業在配套本地化前的毛利率為-5%~0%,而本地化后則為10%~15%。 平板顯示產業鏈的龍頭是面板。近年來,國內各種高世代液晶面板線的建立,極大地帶動了對上游材料和設備的需求,推動了像玻璃基板、液晶材料、背光源組件、偏光片、IC等材料及設備的國產化進程。目前我國平板顯示產業材料國產化配套率在30%左右,裝備國產化配套率已提升至15%左右。然而,與日韓相比,我國平板顯示產業鏈關鍵材料和設備仍然受制于人。 據業內人士介紹,液晶面板生產線建設投資中,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設備。建設一條8.5代線,設備投資要達到150億元左右。遺憾的是,這些設備大部分需要進口。例如,全球液晶面板用曝光機幾乎全部來自日本的尼康和佳能。其他設備如濺鍍機、光阻涂布機也都主要來自日本。另外,在液晶面板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很多也都需要進口。 “我國上游材料配套一定要形成規模,才能擁有定價權!鼻迦A大學液晶技術工程技術中心教授張百哲說。由于國內企業大多不掌握核心技術和定價權,這在客觀上大大壓縮了企業的盈利空間。對此,諸多業內人士表示,抓住面板制造這一關鍵環節,對關鍵材料、設備等國產化給予支持,進而帶動全產業鏈的建設和完善。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名譽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高鴻錦說:“目前企業對國產材料的認可程度還不夠高,國家應當鼓勵企業創新,并在政策上支持材料國產化,對上游材料產業的發展給予扶持! 偏光片生產企業深圳三利譜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軍建議,國家和行業主管部門應從戰略層面及保護國內工業角度出發,給予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和一定的資金支持,以加快對各材料的研發速度,盡快完善產業鏈。同時,由政府主導,加快組建平板顯示產業聯盟,避免上下游企業單打獨斗。
平板顯示產業面臨重大技術轉變
在我國投巨資大力發展液晶面板產業時,全球平板顯示技術又一次處在了發生重大轉變的前夜,我國又一次處在了相對被動而且缺乏應有準備的狀況。 在“中國?北京2012國際平板顯示產業高峰論壇”上,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韓國、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的制造商正在調整并部署OLED等新的技術和工藝,以搶占下一代顯示技術制高點。 自韓系彩電企業率先推出OLED電視后,有關OLED時代提前到來的爭議不斷。業內人士認為,OLED是未來電視發展的一大趨勢,但現階段OLED電視成本過高,技術不成熟,離最終普及尚有3~5年的時間,現在主流產品仍是液晶電視。 DisplaySearch調查顯示,2014年OLED電視滲透率預計將達到1%,2015年為2%。不過,在“中國?北京2012國際平板顯示產業高峰論壇”上,LGDisplay中國區產品推廣經理樸昌赫認為這個數字過于保守,他認為2013年OLED電視的滲透率大概為0.5%,但到2015年將達到2.5%~6.3%。更有市場調研機構樂觀地認為,屆時OLED電視滲透率將會達到13%~26%。 今年7月份,三星和LG為了配合奧運會營銷,分別面向歐洲地區和韓國本地發布了OLED電視。最近,三星和LG又在德國柏林IFA展出了55英寸大屏幕OLED電視,索尼等日系企業也陸續有進軍OLED電視的消息爆出。 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許多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企業目前不要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短期的盈利上,政府也不應過多地考慮現實層面的問題,而忽略了中長期的布局。在第三代顯示技術方面,中國OLED產業與國外幾乎處于同一起跑線。目前OLED產業正處于起步階段,此時切入更加有利于追趕美歐日韓等國家的先進企業,改變中國OLED產業鏈上游環節薄弱的情況,提高行業的配套能力。 韓日企業的動向也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甘子釗、歐陽鐘燦、范守善、王恩哥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國藩聯名呼吁,我國應重視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研發,集中力量實現技術突破,擺脫顯示行業長期以來的被動“挨整”地位。 這5位院士認為,平板顯示產業技術將要面臨兩個重大的帶有本質性的轉變:一是電視屏技術(“大屏”技術)將要從以液晶顯示屏為主轉變到以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顯示屏為主。二是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小屏”技術將要轉向以“雜化”的全息激光投影(HLP)技術為主。從國際發展的局面來預測,大約在3~5年內前者將會大規模地出現在市場上,后者也許要慢一些,但在3~5年內也會有一定規模的出現。因此,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任務是極端迫切的。
小資料
OLED:即有機電激發光二極管。OLED具備自發光、不需背光源、對比度高、厚度薄、視角廣、反應速度快等優異特性,被認為是下一代的平面顯示器新興應用技術。 HLP:即全息激光投影。利用激光投影,用虛擬鍵盤和投影屏來代替平板顯示屏作為人機界面,就可以把手機改造成一臺筆記本電腦,使得上網、通信、照相、電視、文字處理等功能綜合在可以放入上衣口袋的手機上,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 LCD:即液晶顯示器。LCD不能自發光,要通過背光板照射才能顯示。而根據背光源不同,又分為LED(有機發光二極管)和CCFL(冷陰極螢光燈管)兩個主要類型。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